分类列表
新闻分类
“中国电力机车之父”见证中国“火车头”甲子变迁

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(左二)与南车株机高级工程师在机车模型前研究技术难题(2011年4月2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

新华社长沙1月20日电(记者阳建 苏晓洲)辞旧迎新,大雪纷飞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(简称“株机”)厂房内,一台台电力机车正在紧张地生产、测试当中。车间一角,一张张泛黄的照片,诉说着中国电力机车60年风云。

尽管已年逾80,仍然在与这些“火车头”打交道。这位被誉为“中国电力机车之父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,已在“株机”干了一辈子。如今,他每天都要与“徒弟们”研讨电力机车的新设计方案,攻关技术难题。

“60年前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研制成功,50年前中国第一代国产电力机车以‘韶山’正式命名和定型。”刘友梅说,刚刚过去的2018年对中国电力机车而言值得纪念。

1936年,粤汉铁路全线贯通,“株机”建厂修理进口蒸汽机车。随着新中国工业的建立,1958年12月28日,“株机”与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,中国迈入铁路机车电气化时代。很快,国际局势风云变幻,照搬国外电力机车的技术模式已不可持续。

带着满腔报国热情,刘友梅等一批年轻大学毕业生来到株洲,中国电力机车随之走上自主创新之路。

“我是1961年从上海交大毕业来到‘株机’,当时大家都不太熟悉电力机车,可以说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干。”刘友梅回忆说。

夙兴夜寐,自力更生,以刘友梅为代表的中国科研人员,终于在1968年成功研制出6Y1型008号电力机车。这是中国第一代国产电力机车,毛主席亲笔书写的“韶山”二字镶嵌在车身之上,开启了中国自主电力机车的新纪元。

1978年,中国开启改革开放。在原铁道部“内电并举,以电为主”发展战略指导下,“株机”全面转产电力机车,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力机车专业研制企业。很快,“韶山系列”电力机车飞驰在神州大地。直到如今,仍有不少Z、T、K字头的普速列车由“韶山系列”牵引,成为中国干线电力机车高品质、高性能、高可靠的经典。

“韶山系列电力机车经历三次重大技术改进,由于国外技术封锁,每一个阶段都很难,但我们始终百折不挠,奋勇向前!”刘友梅说。

随着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,依靠骨子里的自强不息精神,中国电力机车首次整车出口、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下线等多个“行业第一”相继诞生。通过产业调整、援建、联合研制、技术平移,“株机”还孵化了一批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,助力中国电力机车事业实现了“从普载到重载、从普速到高速、从引进到出口、从直流到交流”的四大跨越。

如今,“株机”已形成了年产1000台电力机车的产业规模,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和制造基地。“韶山型”“和谐型”“曼德拉号”……十几种、近万台电力机车走向世界,服务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。

据国家铁路局统计,截至2017年底,中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.1万台,其中电力机车占比59.5%。“火车一响,黄金万两。”作为中国铁路运输主力军,电力机车对国民经济贡献巨大。

60年前,一台烧煤的蒸汽机车,拉货很少能超过2000吨。60年后,以电力机车为代表的现代化“火车头”,让大秦铁路上,牵引2万吨列车奔跑成为常态,牵引3万吨列车也已完成试验。

“株机”建厂时,距离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世界第一台蒸汽机车已经过去122年,这是当时中国制造与世界的距离。如今,历经60年的奋力追赶,中国电力机车已跻身全球一流阵营,成为一张张流动的“国家名片”。刘友梅说,“中国制造”永远是中国电力机车人奋斗不息的目标。


分享到